您好!歡迎來到吉林市四葉草心里咨詢室!收藏網站了解更多最新資訊 | 站點地圖
心理咨詢熱線:
15688915891
抑郁癥狀是長期發展過程的結果,由多種因素形成。 這里我們將區別兩組因素:
(a)發展的缺失,與終身抑郁的易感性(氣質)有關;
(b) 一個典型的基本的抑郁沖突, 連同處理沖突的典型防御機制。
(a) 抑郁易感性 (氣質)
就此,我所指的是一個典型的有此傾向的患者,在抑郁模式下去應對充滿壓力的生活情景,如,輕易放棄、無助感、希望渺茫的感覺-而其他人則可以用不同方式應對這些相同壓力,如通過積極處理、通過挑戰和堅持自主。有“依賴性人格”特征患者的 “應對壓力的抑郁模式”,較容易辨認;但若是其他的,則或許會長期的掩蓋在其過度活躍與樂觀之下?!耙钟裟J健钡脑搭^可以在患者的既往史中找到。
l 家族史中,我們尋找可能的遺傳因素:親屬的抑郁、精神病院治療史或自殺、雙相情感障礙等;
l 抑郁患者的既往史中,我們尋找患者兒時和青春期的成長環境,以及他們所謂的成長需求狀態-特質。重度抑郁癥的案例中,我們常能發現早期發展的缺失以及/或嚴重的創傷經歷。
首先,我們時常發現缺少恰當的母愛: 或許患者是一個多余的孩子或者早期喪失照料者,或者母親僅是名義上的,而無情感上的照料,如幫助幼兒感受并管理其情緒、或表達自己的感受、熟悉自己并恰當地發展出基本的有權存在于“這個世界上”的感受。在依戀理論中,即是我們所謂的不安全依戀:不管伴是拒絕和孤獨,或是共生依附和分離焦慮
在抑郁患者中, 典型的,我們還發現,在隨后發展階段控制不能掌握分離/獨立這一任務。也就說說個體需要認識到自己作為獨立個體存在、暫離共生的聯結,更獨立思考和自尊,有自己的意愿。孩子在經歷分離/獨立的過程中(還有之后的青春期)需要鼓勵、支持和指導;在此,父親作為不同于母親的一個人,將會非常有幫助。在抑郁患者案例中,父親常常缺失-或如果在場,則通常很嚴格、嚴厲懲罰、過分苛求患者順從、漠視孩子發展中需要成人肯定的需求。
經歷過客體喪失和分離創傷(包括父母離異的喪失)的患者會比其他類型的在之后更頻繁的出現抑郁。大約三分之一的抑郁患者在16歲前雙親中有一位過世(威爾,2000)。導致他們時常覺得無助、希望渺茫、無法改變生活的道路/狀態。
這就是抑郁人格類型為什么會如此常見,在依戀方面,他們會依賴所擁有的人和自己覺得值得依賴的人,總是害怕失去他們,或失去他們的愛和認可。因為患者內心的自尊不夠強大和穩定,他們需要從這些 “理想化客體”那里得到所期待的認可和肯定,從而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人、配偶、母親、或一個團隊的成員。因此他們的自我犧牲更多,放棄自身的需求,去添補他人的期許。
另外,在他們的發展需求的過程中有一種缺失,可以被稱作:“他們經歷過什么/對他們做了什么”:我所指的是可以完全摧毀人格發展的心理創傷,尤其是早期重要客體的喪失、忽視或沒有得到過愛、甚至經歷更糟的:軀體、情感或性虐待。
所有早期重復的體驗內化為心理結構:
這些經驗將內化為自我概念和人際關系中的基本模式。
沒能得到通情達理父母的包容、支持、贊賞的體驗,我們發現抑郁患者的內心呈現出一個“死亡母親”(A.Green)、兇狠或缺失的父親、孤獨和卑微的自我形象。有些患者覺得無法用言語或情景描述他們的抑郁情緒,他們畏懼在治療中觸及未經心理化(通常是創傷)的體驗。
(b)抑郁患者的典型基本沖突
除了必要的發展缺失之外,我們還發現抑郁患者典型的基本沖突:
l 一方面,他們強烈期望與某個人建立很親密的關系(一位患者從未曾擁有過的理想化母親),并得到渴望已久的愛和贊賞。這種關系的特質顯示明顯的共生和口欲期的表現;
l 另一方面,他們常懼怕或認為這種期盼將會再度被拒絕或落空,又使自己落入渴望(愛和贊賞)的深淵;
l 因此,他們嘗試控制攻擊沖動(憤怒于自己的依戀、自戀性的恥辱感、對受傷體驗的憤怒、責備自己因無法完全掌控客體而引發的失落感)唯恐摧毀或失去急需建立關系的理想化客體;
l 攻擊沖動轉向自身(自責、擔心毀掉客體愛的內疚感)而自治與獨立,分離與個體化的愿望被防御;
l 結果會是矛盾性依賴他人(需求與攻擊)。
適應這些基本的沖突意味著持續的肩負壓力而努力去贏得他人的贊同、不斷地懼怕失去情感上的支持、必須壓抑自主的自我意愿與憤怒,而去迎合他人的意愿。
有抑郁人格結構的人會發展出不同的應對或防御方式去處理這些沖突,從而在他們生活中得到滿足與安全感。.在我們的臨床和日常生活中可以觀察到:
- 焦慮、附著型,時常惟命是從、犧牲自我,持續生活在擔心重要客體的喪失中;
- 利他型 (‘救世主癥狀’)即自我犧牲、承擔他人的責任而延遲滿足自己的需求;
- 自戀型,偽裝成自己不需要他人,而讓其他人依賴自己;
- 分裂型,不害怕孤獨,孤獨是他的首選,回避感受和與他人親近,僅能容許與非人類客體發生聯系,如大自然、動物或數學、科學;
- 退行型,從真實世界逃避到成癮的夢幻世界等;
誘發因素:事實上常因為某些因素摧毀了這些應對策略時,而導致產生了抑郁狀態,如:
- 若焦慮的附著與放棄自我的屈從,但仍然不能夠避免客體喪失,或
- 若一個利他的助人者感覺被他人利用或被別人拋棄
- 若自戀型的突然喪失權利與魅力
- 若一個分裂型的人越來越被孤立和疏離
- 或若一個成癮的人無法將他不斷增多的絕望感麻痹。
讓我們在治療中遇到問題或者困惑時,請記著這些心理動力學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