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吉林市四葉草心里咨詢室!收藏網站了解更多最新資訊 | 站點地圖
心理咨詢熱線:
15688915891
羅洛·梅(Rollo May,1909-1994)出生于美國,是存在―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的奠基者之一。也是美國20世紀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之一。
在心理學史上,梅是介于存在主義和人本主義心理學之間的橋梁人物。在他1958年出版的《存在:精神病學與心理學的新面向》一書中,首次將德國哲學家 M.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思想介紹到美國,從此一方面建立了他的存在心理治療體系,另一方面為以后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發展奠立了基礎。
心理治療者由于某種特權而有幸目睹許多人的內心掙扎和他們與他們自己,與向他們的尊嚴發出挑戰的外部力量所作的往往是嚴肅而痛苦的搏斗,而獲得了對這些人的新的崇敬,獲得了對人的潛在尊嚴的新的認識?!_洛·梅
存在主義心理治療的理論前設是:人是自由的,人要為自己的選擇以及行動負責。為此,存在心理治療者不把來訪者看作病人,而將其看作是是暫時受限制的存在個體。
而存在心理治療的重點不是放在技術上而是放在了解來訪者的深層體驗上,放在了解來訪者的孤獨、焦慮和空虛感上,同時幫助來訪者學習信賴自己自由選擇的權利和個人成長的能力。
羅洛·梅在自己幾十年的臨床實踐中,在竭盡全力幫助病人發現并解決他們內心沖突的過程中不僅注意微觀分析而且重視對宏觀的分析,例如,在對心理疾病的病因解釋中,他提出,病人的問題并非僅僅來自于家庭而是來自于整個時代的處于分裂狀態的文化,這里的“分裂”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無法溝通,脫離了親密的人際關系以及喪失了感受能力。
因此,當一個病人訴說他童年時的無助與被冷落時,其實這病人的父母亦正體驗著孤獨無助,這就是說,出問題的不是個人而是時代,心理問題是時代問題的個人表現。
一個人之所以會得心理疾病,因為他比同時代的其他人更早地意識到了社會出了問題,但由于他缺乏自我保護能力,所以未能免除由此產生的創傷性后果。
和其他人格心理學家比,羅洛·梅更象思想家。作為一個存在―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他不象羅杰斯和馬斯洛那么天真和盲目,他認為人是善惡并存的,他認為:“不承認惡,這本身證明就是惡;它使我們成為站在破壞狂一邊的幫兇”(馬斯洛等著,林方主編:《人的潛能和價值》)。但他同時也堅信人只要敢于正視并約束自己的惡,不斷發掘并選擇善,人就能發現自身內在的力量并用以抵御時代所造成的不安全感。
作為一名心理治療家,羅洛·梅令人欽佩之處在于:當很多人把心理疾病當作不幸、痛苦、病態、無望的代名詞時,他從中看到的卻是人的尊嚴與力量:“心理治療者由于某種特權而有幸目睹許多人的內心掙扎和他們與他們自己,與向他們的尊嚴發出挑戰的外部力量所作的往往是嚴肅而痛苦的搏斗,從而獲得了對這些人的新的崇敬,獲得了對人的潛在尊嚴的新的認識”。(羅洛·梅著,馮川主編譯:《羅洛·梅文集》)。
時代病了,而人卻在堅持抗爭,作為深入了解并堅信人內在力量的心理治療者,一個以天下為己任的心理治療者,羅洛·梅向世界開出了他的處方――做一個有健康人格的人,即尋找自己、重建自己,創造自己存在意義的人。
如此,則不論世界有多少風雨飄搖,受益的都將不僅僅是個人,而且還有我們的時代!
羅洛·梅用“完整人格”這個概念描述健康人格。他認為:有完整人格的人是能創造自身存在意義的人,這樣的人是具備了自由、勇氣、愛以及意志等能力的人格特點的人。
盡管羅洛.梅自己也承認,從來沒有人能完美無缺地全部擁有這些人格特點,但這可以成為人類的心理目標,因為正是它們為人類的活動賦予了意義,使有智慧的人有了可以遵循的生活準則。
現在我們來看羅洛·梅有關完整人格所具備的“自由”、“勇氣”、“愛”和“意志”究竟包括了哪些具體內容。
自由
很多人把自由的消極形式,如任性妄為、盲目反叛、放任不管等誤認為自由。
而羅洛·梅所提倡的“自由”是指人在面對個人和社會局限的前提下,參予自身發展以及塑造自己的意向與能力,一種心態開放、準備成長,富有彈性、柔韌可塑的意向與能力,一種為了實現人自身的價值而改變自己的意向與能力。
很多人以為自己生來就擁有自由,其實不然,且不說社會與個人的局限對我們的自由的限制,就我們個人而言,每一個人想要擁有的心靈的自由都是要靠我們自己去尋找并且發現的。
一個人是否擁有自由的標志是:在同時面對很多選擇時能夠坦然說出:“我能……”(I can……)或者是“我愿……”(I will……)。換言之,就是在面對選擇時能夠堅定而又從容地作出自己的選擇。
顯然,羅洛·梅所推崇的自由是一種人發自內心、收放自如的精神狀態,是人對自身處境及其目標的一種自覺狀態,是人在個人與社會的局限的前提下大限度塑造自己、創造自己、使自己‘成為真正的自己’的一種能力。這和目前很多人理解的要求外界容忍自己隨心所欲、任性妄為的所謂“自由”不是一個概念。
我們在心理咨詢中發現,有些青少年所以總是抱怨缺乏自由,其根源在于他們誤把自由的消極形式等同于自由。他們把社會、學校與家庭的規章與規則視作剝奪他們自由的鎖鏈,于是便以任性妄為、盲目反叛的形式為自己“爭取自由”。
其實,作為一個社會人,我們從來都只擁有思想的自由而非行為的自由,人的自由與否更多地是指人的心靈而非行為,不了解這一點,盲目追求絕對的自由,這是心理不夠成熟并且缺乏社會適應力的表現,如果一個大學生還沒有能走出這個誤區,其發展就會受到較大的阻礙。
勇氣
說到“勇氣”,人們想到的常常是人對環境(物理環境與人文環境)的一種態度和對策,但在羅洛·梅看來,真正的勇氣指的是人對待自身的一種內在素質,如勇于正視自己成長中的焦慮體驗以及勇于追求自我認識和自我實現。
羅洛·梅認為,當一個人在對待自我的問題上取得成就后,才能以泰然而又鎮靜的態度去面對外部的危險和威脅。
在這里,勇氣的標志不是是否敢于與天地和他人抗爭,而是指是否敢于成為真正的自我,也就是說,是否敢于深入認識自己,是否能夠在必要時維護并堅守自己以實現生命的意義,以及是否能夠在必要時奉獻甚至放棄自己以成就一種更高的價值。
我們以往在想到勇氣的時候,總是會立刻聯想到一個人在戰勝環境中所表現出的英勇無畏,而羅洛·梅則把一個人是否勇于正視自己、成為自己當作衡量勇氣的首要標準。
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會遇到許多的問題,其中容易造成我們困擾的問題都來自于我們的內心,“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將往何處去?”,不少青少年在這些有關同一性的困擾前常常因為不堪忍受思考的痛苦而選擇放棄,選擇放棄思想的自由,選擇在從眾中緩解內心的焦慮,他們為此付出的代價就是推遲了自己的成長。
羅洛.梅提倡的是:勇于與自己成長中所遇到的種種問題與情緒同行,勇于選擇正視成長中的煩惱,勇于承擔認識自己的自由。
在現實生活中,在面對自己所不滿意的學習環境與人文環境時,我們可以問一問自己,以了解自己是否具備了羅洛·梅所提倡的勇氣:“我是否選擇了承擔起過去選擇的失誤并積極主動去解決問題?”“我是否選擇了停止抱怨并以建設性方式解決我目前的問題?”“我是否選擇了以創造性的方式去改變我目前的環境?”
心理咨詢中我們發現,很多心理疾病患者,其根源往往不是由于缺乏自我認識的勇氣,就是由于缺乏自我成長的勇氣。所以,一個被強迫癥所困擾的人往往是一個不敢正視自身暗影的人;而一個被社交焦慮所折磨以至于無法與人交往的人,則往往是一個暫時放棄自我成長的人。
凡是勇于承擔自我認識與自我成長的責任的人,其不僅心理健康水平較高,而且其處理生活事件的能力也都非同尋常,因為,對一個有勇氣面對自己并且做自己的人而言,生活中往往已不再存在畏途。正因此,一個有勇氣戰勝自己的人常常就成為不可戰勝的人。
愛
羅洛·梅所關注的另一種人格特質是“愛”。在羅洛·梅看來,愛首先是一種關系模式,在這種關系中,人力圖去培植、生產和塑造世界;愛也是人的一種內在渴望,它引導人為尋求高貴善良的生活而獻身;愛還是一種內驅力,它激發人渴求知識,追求真理,使人趨向于自我實現。
羅洛.梅對愛的強調基于這樣一個背景,他在其發表于1969年的《愛與意志》一書中提出:西方技術的高度發達和西方社會性自由主義者所推進的性解放運動導致了人的異化,其具象征性地表現為愛與性的分裂,愛被壓抑,性被放縱,在這種放縱中,人不是得到了更多的自由,相反,而是有了更多的內心沖突。
不僅如此,在這種“杯水主義”的兩性關系中,人由初的喪失對他人的愛的能力到喪失對自己的愛的能力再擴展為喪失對世界的愛的能力,其結果對個人而言是產生無法擺脫的分離感和孤獨感,產生了很多分裂型的人或者說是心理疾病患者,而對國家與世界而言,則是文明的衰落如:西方國家內部人與人之間的紛爭以及更為嚴重也更具災難性的國際紛爭。
在喪失愛的過程中,人喪失的還有另一種特質:意志。而這正是羅洛·梅認為的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所具有的一種人格特質。
意志
此處的“意志”是指:不僅敢于正視自身的欲望,而且能夠建設性地保護、指導并且滿足個人欲望的一種內在人格特質。這種意志不以否定人的愿望為目標,而是一種要保護和指導人以建設性方式滿足愿望的一種內在品質。這種意志在與愛的結合中承擔了對自己的親密關系和個人行為的責任。
羅洛.梅所倡導的意志與西方維多利亞時代所提倡的那種壓抑人性的意志力不是一個概念。那樣的“意志力”我們常常會在專制和獨裁的社會見到,那種所謂的意志力使人把自身的欲望視作敵人,把與自己對抗視作美德,其結果是使人總處于極度的焦慮之中,它所帶來的不僅僅是個人的毀滅而且還有社會的災難。
羅洛.梅在其大量的個案研究中發現,正是這些壓倒一切的焦慮摧毀了人對世界的知覺和想象,使人縮回到有限的自我中,把全部的能量用以抵御和抗爭而非希望與創造。
在羅洛.梅的觀念中“意志”與“愿望”的關系是:如果一個人只有“意志”而沒有“愿望”,他就會是一個干癟的新清教徒,而如果一個人只有“愿望”沒有“意志”,他就會是一個受欲望擺布的、不由自主的成年的兒童。
和前面所介紹的許多臨床心理學家相比,羅洛.梅也是在對病態的研究中發現了健康人格的核心特質,他在主宰心理疾病患者的焦慮、孤獨、空虛與無助感中發現了可以與之抗衡并促使人成長的人格特質,那就是:自由、勇氣、愛與意志。